中国黑龙江热线,黑龙江新闻网,中国黑龙江综合新闻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热门TAG标签:

海洋一号C卫星五大载荷助力我国海洋事业发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9-10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题:扫描水色水温、观测海洋变化:海洋一号C卫星五大载荷助力我国海洋事业发展

  新华社记者 胡喆

  7日,海洋一号C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丙火箭,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海洋一号C卫星是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的第三颗卫星,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航天五院)抓总研制,搭载了新研制的多个载荷和探测仪,将有效提升我国海洋卫星观测数据精准度,助力我国海洋观测迈入新征程。

  五大载荷“各显神通”

  航天五院海洋一号C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王丽丽介绍,此次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共配置有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紫外成像仪、星上定标光谱仪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五大载荷。

  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可用于探测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等。通过连续获取长时序的我国近海及全球水色水温资料,研究和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和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海岸带成像仪,可用于获取海陆交互作用区域的实时数据对近海、海岛、海岸带进行监测,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并对海洋环境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紫外成像仪,主要用于提高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近岸高浑浊水体大气校正精度;星上定标光谱仪,可为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提供星上同步校准功能,监测水色水温扫描仪可见近红外谱段和紫外成像仪在轨辐射稳定性,实现在轨同步定标;船舶自动识别监测系统,主要用于获取大洋船舶位置和属性信息,为海上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和大洋渔业生产活动等提供数据服务。

  星上“质检员”助力海洋观测更精准

  作为国内首台对同平台上其他载荷进行在轨定标的遥感器,航天五院下属508所承担了星上定标光谱仪的研制工作。此光谱仪能够监测到同时搭载于海洋一号C卫星上的海洋水温水色扫描仪、紫外成像仪及海岸带成像仪的数据信息,并且比上述三台载荷自身监测得更加精准。

  光谱仪下传的数据将被科研人员作为“基准”,来判定上述三台载荷在轨期间的性能衰减情况,并通过计算得出它们实时下传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可以说该光谱仪在海洋一号C卫星上担任着“质检员”的角色。

  航天五院508所星上定标光谱仪负责人马越介绍:“为了当好‘星上质检员’,定标光谱仪具备高精度、高效能、高性能、高光谱四大‘法宝’。”

  “质检员”为确保自身数据精度足够高,以恒定的太阳光谱辐射能量数据为标准,采用全口径、全光路太阳定标技术,多漫射板在轨比对校正和波长定标等技术首先对自己进行“校准”,科研人员将该光谱仪实时“看”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数据,与太阳实际的光谱辐射能量数据相比对,就可以计算出该光谱仪因为发射时的振动和太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性能变化。通过这个变化,科研人员就可以等比算出它“看”到的海洋光谱辐射能量数据的正确值。

  此外,508所的科研人员对其采用一维指向机构设计,有效避免轨道、云层等限制因素影响,提高其使用灵活性和工作效能。和陆地相比,海洋这一观测目标的亮度相对较暗,极易受杂散光干扰,这就要求星上定标光谱仪既可“看清”海洋,又能“看清”陆地,具备高信噪比。而相较于传统对地观测载荷,此次星上定标光谱仪在相同入瞳光辐射亮度条件下,信噪比提高了近10倍。

  提高我国海洋综合调查效率

  海洋一号C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拉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业务卫星的序幕,实现对全球海洋水色的长期、连续、稳定探测,支撑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海洋预报减灾、海岛海岸带动态监测与海域使用管理、全球变化数据服务等业务,并服务于气象、环保、农业、水利、减灾、交通等行业。

  据悉,海洋一号C卫星具有大面积、同步、全天时、全天候等特点。此前我国开展海洋调查工作大多利用传统的船舶等调查手段,海洋调查工作周期长、所需人力多、投入物力大。利用海洋卫星进行海洋调查,可大大提高观测效率,减少人财物的投入,具有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和时间效益。

  海洋灾害是不容忽视的风险,随着我国海洋产值的增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随之增加。专家介绍,海洋一号C卫星的成功发射,将有效提升海洋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浪等灾害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评估和指挥决策等能力,避免和减少沿海地区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发挥重大作用。

  海洋一号C卫星可快速获取大洋渔场环境信息,实现远洋捕捞指导,显著提高我国大洋渔业的经济效益。利用海洋卫星遥感,可提取海温、叶绿素等海洋初级生产力信息,制作金枪鱼、竹荚鱼等大洋渔场环境信息预报产品,缩短侦鱼时间,大幅度提高大洋渔业的投入产出比和劳动生产率。

  此外,随着海洋一号C卫星的成功发射,还将有力解决海洋界长期缺乏长序列稳定、连续水色资料的问题,促进水色环境遥感学科的进步,吸引一批海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为全球大洋环流和海平面变化研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