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新疆社科院中亚研究所长潘志平:新疆跨越式发展要有新内涵

  入疆前,看了很多材料,也请教了若干位新疆问题专家,各方的反馈信息,让我觉得新疆尤其是南疆情况太复杂,历史、民族、文化、发展……很多问题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为此,本报记者专赴乌鲁木齐,就中央近年来所提出的新疆“跨越式发展”以及南疆发展的具体思路,专访了新疆问题知名学者潘志平先生。

  潘志平,南京人,1980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分配至新疆社会科学院,迄今在疆已有三十余年,出版了多本有关新疆的学术著作。在67岁的潘志平教授看来,“理解南疆就是理解了新疆”。

  跨越式发展不能走老路

  《21世纪》: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提出“跨域式发展”的新概念,怎么在新疆这个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潘志平:其实“跨越式发展”不仅是新疆在新时期的任务,也是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命题。

  在我看来,这个“跨越式发展”不能重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搞“大跃进”的老路,它必须有新的内涵。另一方面,“跨越式”也要求我们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亦步亦趋地走,如果还是这个思路,那么你永远就是追赶,永远就是没希望。这就要求新疆能够抓住机遇,寻找很好的发展模式。

  以新疆发展移动通信产业为例,这两年手机普及很快,短时间内移动通信行业就建立起来,这在类似钢铁这样的依靠积累的传统行业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新疆能结合本地情况狠抓一两个朝阳产业,找到很好的经济增长点,很可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千万不能把内地淘汰的产能、夕阳产业挪来。这个有过先例,当年东部某直辖市曾经搞过“东锭西移”,把淘汰下来的纺织产能转移到新疆。这些长途跋涉过来的生产线很多都不能用,再加上新疆离中心市场远,物流成本很高,最后生产出来的纺织品根本没有销路。所以,一定要把适合新疆的最先进的东西拿过来,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才有可能。

  《21世纪》:2010年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按照部署,援疆省市扩大到19个,结对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支援范围基本覆盖新疆全区。这在新疆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您觉得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哪里?

  潘志平:援疆工作跟汶川地震重建不一样。汶川是自然灾害,遭遇了自然大地震,援建方把楼建好就成了;新疆需要多种方式综合治理,光靠砸钱是没有意义的。援疆工作的核心应该是民生工程,比如居住条件改善,国家出资兴建安居房,解决重要的民生问题,同时也就极大地压缩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土壤。

  《21世纪》:据我所知,在援疆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潘志平:发展本身就是具有挑战的命题,因为发展之后可能导致差异进一步拉大,很多社会问题暴露出来,需要执政者不断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一个发展模式的问题。比如深圳援建喀什地区,喀什现在按照深圳的模式盖了很多安居房,让老百姓住进去。但是如果当地没有密集型的产业,这些老百姓即便住进去也住不长久。他的物业费怎么交?水电费怎么交?这需要政府在住宅区旁边配套建设一个很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是密集型的,因为可以让维族同胞充分就业,至少一家有一个劳动力可以就业的,他们才能够住得起安居房,国家不可能把所有的全包下来,物业费不交、水电费不交,你不能说养到底啊,这些都是新问题。

  新疆问题实质是农村问题

  《21世纪》:当前南疆,尤其是喀什地区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潘志平:现在南疆有很多企业都碰到合格工人缺乏的问题,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不太容易。曾经有个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老总到喀什投资,带着一批中层骨干,3年之后血本无归跑回去了。厂子倒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没有好的职工,南疆当地汉话说得流利的维族同胞人数并不多,而且大多并不太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给企业的用工造成比较大困扰。怎样培养一支现代产业工人队伍,这对于喀什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且如果不解决就业问题,改善民生的政策目的也就会落空,援疆政策也就落不到实处。

  当然,政府的意图和企业的经营有时候很难结合在一起,需要双方沟通磨合,寻找共赢的可能。

  再一个就是产业布局,现在喀什要上马几百万吨的钢铁企业。由于整个钢铁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现在喀什是不是值得搞,做起来有没有优势?这些问题都值得再三考虑。因为喀什周围没有煤矿,炼钢缺乏上游原材料。即便能生产出来,钢铁这么重的东西,你现在的铁路线能不能吃得消?喀什的自然环境跟深圳有很大不同,深圳位于沿海地区,有港口,万吨轮船进出方便,炼钢产业需要的大进大出可以实现;但喀什面对的是高山,运输上仅公路线来搞,货运铁路线还不知道何时能建起来,这些现实条件会不会对喀什发展钢铁业造成影响?我个人觉得,可以先从轻工业做起,先从新型农业做起,先从旅游业做起,这些方面喀什有相对优势。

  《21世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秘书长刘以雷先生在他所著的《西部大开发与新疆跨越式发展》一书中曾下过这样一个论断:新疆特别是南疆的广大地区,实质上就是一个大农村,新疆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质就是农村问题。您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潘志平: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南疆实际上由七个绿洲组成,且这七个绿洲还不太能够连接起来,而是一块块分布的,块与块间相隔还比较远,像是一条穿着7颗珠子的项链。如果你坐汽车走南疆就会发现,开车半天,看到一个绿洲,然后再开好久,才能见到另一个绿洲。这些绿洲多以农业为主,农业兴则绿洲兴,刘的说法算是抓住了重点。理解南疆就是理解了新疆。

  《21世纪》:除了喀什之外,我此行包括的英吉沙、莎车、和田这些城市,您建议应关注哪些方面?

  潘志平:英吉沙城市规模小,当地的手工艺制品比较有特色,尤其是小刀产业,可以去看看。莎车很重要,它是一个大农村,是南疆最大的一个绿洲,比喀什绿洲还要大,人口也最多,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应该好好了解一下。

  和田跟于田差不多,也是中心城市,当地还有生产建设兵团的农13师的农场,做的很好,可以去现代农业示范园看看,但也存在着跟地方上就征水、征地所产生的矛盾,尤其是水资源的分配。

  另外,在南疆最值得关注的还有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比如和田地区、和田市以及墨玉县,我估计现在整个和田地区汉族所占的人口比例大概在3%左右;和田市作为城市,这个数字应该在6%;但是和田市旁边的墨玉县,也是比较大的一个县,汉族也就占到1%左右。.

  如果你再结合着历史的数据来看,1979-1980年左右南疆地区的汉族人口比例应该是最高的,此后有所下降,1990年又恢复了高峰,2005年遭遇新的拐点,到近两年又有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值得深思。

  来源:角落里的中国

温馨提示:中国黑龙江热线所发布文章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黑龙江热线认同该文章的观点和描述。
关于我们 - 免费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互联网互发,如有侵权,三个工作日内处理。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