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的“逆袭”之路

 中欧贸易史上金额最大的争端——“光伏案”终于迎来突破性进展。7月27日,中国光伏产业与欧盟委员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安排。这意味着中国光伏产品在8月6日之后不用缴纳47.6%的高额惩罚性关税。取而代之的是,每瓦价格不得低于0.56欧元。按理论来说,中国的光伏企业保住了近六成欧盟市场。

  但是,尽管避免了“双反”对中国光伏企业造成的“灭顶之灾”。却仍然致使上游多晶硅产业的举步维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多晶硅产量不足1万吨,较去年同期下滑50%以上。众所周知,中国能成为光伏生产大国,与上游多晶硅的崛起和下游结成稳定的供应关系是分不开的。多晶硅的负增长必然会导致大批的光伏企业停产。如此饱受重创后的中国光伏产业还能够重启“朝阳”之路吗?

  仿佛是一次多米诺骨牌的重洗,中国的光伏产业即将迎来新的格局。

  "国八条"出台

  力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同时淘汰落后产能

  至“双反”危机后,国务院的政策便积极地为中国的光伏企业指明新方向。

  在被称之为“国七条”的意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力推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优先支持的是用电价格较高的工商业企业、工业园区、公用建筑,并将早先几个部委推出的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都算在内。此外,国务院还明确提出要补贴20年,为光伏企业融资建电站提供了经济保障。

  不过,政策的旗帜高举却仍然存在着隐患。比如,区域标杆电价、对分布式电站实行度电补贴则因分歧颇大并没有出台。标杆电价有利于光照资源好的地区,度电补贴有益于销售电价高的地区,在中国这两者结合好的地区非常之少,这造成各方对补贴方式和标准难以形成共识,甚至有人站在市场角度,认为一切补贴都不可取,制定明确的产业规划迫在眉睫。

  此外,分布式电站虽然是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到光伏产品时,电网跟用户之间进行结算,发票与收据便难以兑现,由此还将衍生出税费的问题。而对于这些担忧,市场和银行比政府却清楚得多,所以也一直没有对陷入资金紧张的企业提供实质性支持。

  由此,分布式的光伏发展模式难于推进,便造成大型的光伏企业走向国内市场时仍集中式的发展为主导,而小型的企业便面临着“雪上加霜”,并且大型企业的加速整合会使得原本光伏产业市场的民主多元化日渐走向私营的垄断式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国发〔2013〕24号文《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业界称之为“国八条”)明确指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针对电量征收的政府性基金,企业研发费用符合有关条件的,可按照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等。企业符合条件的兼并重组,可以按照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电价和补贴政策是制约光伏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意见》提出,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根据光伏发电发展需要,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扩大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规模。但是,对此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林伯强认为,如果更具体的补贴政策不能很快到位,将有一大批光伏企业倒下去。

  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既是对产业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一方面,政策正在不断地细化,另一方面,光伏企业正在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洗礼。

  在被业界公认的《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预计2013年中国、美国、日本共计占全球光伏需求量的47%,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报告》还显示,目前世界光伏产业已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中国在逐渐引领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光伏行业的发展。甚有业内人士宣称“我们预计在2035年,全世界所用能源的一半都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那么,在即将可能到来的光伏产业革命中,中国政府的扶持便不仅要解决光伏产业分布式发展的制度问题,而且要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市场的民主化必然要让有创新能力的小企业有发展的空间,否则仍然只是变相的传统工业模式,市场化依旧无所作为。

  但是,中国光伏产业之问题也不仅仅是政策与制度的问题,正如其他现代化的产物一样,光伏产业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产物。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他们也将面临着改变。

 

 产品转型

  中国光伏企业进入“大浪淘沙”期

  在2005年,随着中国的光伏企业在敲响纽交所的钟声之日起,中国的光伏企业仿佛便进入了一个暴利的时代。大量资本流入,无序上马,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进而导致微利或亏损,最后整个产业必然会出现洗牌淘汰,供需关系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如今,在经历了“双反”危机之后,中国光伏产业的暴利时代已然过去,且正在回归毛利大约为10%至15%的制造业本色。而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光伏企业的破产,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的调整期也随之而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亦指出,未来国内将有一半产能被淘汰,光伏产业的无序扩张是导致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资金紧缩的根本原因,因此多余的产能只能被淘汰。有业内人士预计,一年后,中国三线光伏组件企业将基本消失,市场将被一、二线品牌占据。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这注定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也必然是一场在国产光伏企业在纽交所敲响破产警钟之后,让整个行业回归理性的洗礼。

  广西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0月,主要经营电力综合开发、电站建设)的行政经理张力告诉记者,创新和质量是英利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产品转型和行业的整合将是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重要转型。

  据张力介绍,产品转型包括电站、应用、公共设施、配套衍生设备等。比如,在英利水牛物流组件运输组的一名员工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改变之前集团公司的发货模式,组织及实施了一系列运输方式、方法的改革。在兆瓦级项目运输过程中,调整了只装28箱整柜组件的13M半挂的传统车型,改变为能装50箱约1.78柜组件的17.5M大板车型,小小的改造便为公司节约了700多万元的运费。而公司硅片车间的11台老硅片清洗机,经历了改造后,也为企业一年节约了240万元的水费。成本降低的关键便在于技术的进步。

  在“双反”的危机后,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造成中国光伏产业巨大损失的“罪魁祸首”之上,却没有反省,为什么我们一遇到“双反”,我们的企业就被打得体无完肤?其长久以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甚至原材料都来自国外,而长足的发展便不能只取决于依赖性与复制的能力。

  中国光伏产业所面对的问题亦是整个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多数企业将重心放在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往往陷入大而不强的境地。且在欧美各国失业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压力下,国际光伏行业的优秀人才和先进装备很快就会流入中国。到那时,对现有光伏企业最直接的威胁不是有没有订单的问题,而是落后的生产工艺影响到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那时,现有的企业便将彻底失去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

  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摆脱依靠政府补贴的生存方式,代之以通过成本降低带动终端自主消费的平价上网。而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化进程的弊病也将是必须逾越的障碍。光伏产业的“逆袭”之路亦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写照。

       桂工网    http://www.gxworker.com/

温馨提示:中国黑龙江热线所发布文章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黑龙江热线认同该文章的观点和描述。
关于我们 - 免费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互联网互发,如有侵权,三个工作日内处理。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